Thursday, April 22, 2010

河口人


    這禮拜請了紀錄片的導演來演講,放了他拍的《河口人》。雖然也是有幾年的紀錄片,看了還是有很深的感觸。
    記得第一次看紀錄片,是牌子老信用好的胡台麗老師的《愛戀排灣笛》,那時候是為了大學推甄而看的,內容說實在真的記不得。最影響我的紀錄片應該還是阿良導演的《阿美嘻哈》,因為這片,讓我真的去了一趟都蘭豐年祭、讓我和朋友在那裡半流浪式地玩了跑了三天,也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是「田野」。後來除了在課堂上看的紀錄片經典們之外,台北的豐富資源也讓我參與觀看了諸如民族誌影展、女性影展、西藏影展等等等多不勝數的電影紀錄片們,有些我很愛,當然也有些覺得不大以為然。不過的確,透過這些片子,眼界和想法上真的開拓了不少。
    回到《河口人》。在這片裡面講了一群我本來並不知道的人們,那是在淡水河口捕魚的漁民。在面對自然的變化、政府的政策,和環境的污染之後,這些第一級產業的底階人口都面臨到困境,但是如果要他們改變生產方式,無疑地是不可能的。這很反諷,面對著富麗堂皇的台北都市,他們也只能在夾縫中想辦法求生存。不只是這群人,我知道,在台北華麗的外衣下,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還有很多人們拼死拼活只為掙一口飯、甚至只為了一小塊生存之地而正戰爭著。環境的污染也是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在片中,老人緬懷著美好的舊日,河水清澈、魚蝦成群;但現在,眼中可見淨是污染。工廠,還有台北市逼近八百萬的人口,都造成環境很大的壓力。其實只消看看台北夜晚橘紅色的天空,那是空氣污染和光害的產物,不由地讓人不寒而慄。每次從山上回來都市,也都覺得很窒息,高樓大廈的空間壓迫和糟糕的空氣,真的會讓人受不了。
    導演在解說的時候,強調了他想拍的,是那裡好美的山跟好美的河,跟人與人間很有趣的互動,那其實是他拍片的動力來源。風景當然很美,但是我總覺得紀錄片多少都是在表達一些什麼,不一定是控訴,但一定有他想傳達給觀者的想法;在我看來,如果硬要我分類,那我會把它分在「環境問題」的議題下。對他們來說,政府和環境造成他們生活很大的問題,藉由這個紀錄片的拍攝,也讓他們有一個發聲的管道。在人類學討論裡,「誰有權為誰發聲」是一個討論很久的問題,不過在這裡似乎是一種解決方法:了解他們的想法、幫他們傳遞他們想表達的東西,影像的震撼性跟影響性不容小覷。透過影像,思想的表達變得簡單了。只要好好控制,影像可以是一個很強而有力的工具。
    最後問了個問題,在這個紀錄片之後,是否影響了那裡的發展政策。不過後來我想,紀錄片的拍攝放映,至少影響了我們這些觀看的人,讓我們了解到在在台北都市的邊緣,還有這麼一群人在生存。這或許能讓觀者關注更多其他環境的議題、關注其他地區還有的其他少數群體。這應該能多少影響些什麼吧,我想。這也是紀錄片的本質之一吧。
    結束後跟老師跟導演到附近喝一杯,驚覺在上研究所之後跟社會脫離好大一節。以前那個熱血的我跑到哪裡去了?現在只會看看新聞、看看活動信,關心一下之後又回到象牙塔裡。這樣很糟糕。人畢竟是社會的動物,怎麼可以為了學術就忘記還有一群汲汲營營求生存的人,怎麼可以忘了還有很多問題跟不平還待解決?想要再社會一點,想再多為人們做點事。不要忘了,畢竟是得到較多知識資本,不敢說為誰發聲,但至少也該為了我認為不平的事情站出來。切記切記,莫忘初衷。

河口人blog http://www.wretch.cc/blog/guandu520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