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9, 2016

啊,那些星星--讀《三體》心得

那晚在阿里山上,萬里無雲,滿天的繁星。
正當眾人驚嘆它的美時,我只能長吁一口氣,因為我知道,當我看完《三體》後,我看這些星星的眼神,都不再一樣。
《三體》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中國硬派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從2006年連載到2010年的長篇小說,出版後成為中國最暢銷的科幻小說之一。這部小說的英文版還獲得過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星雲獎」提名、獲得2015年雨果獎最佳小說獎,更在2015年改編成電影開拍。




*警告*
非常建議打算想讀《三體》跟劉慈欣其他小說的人,請再三考慮要不要接著看本文,因為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小說,雷到會非常可惜。
考慮好了嗎?




故事的開始是文革時期(是的沒錯,作為一個硬派科幻小說,他的背景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科學都有根有據,不是那種什麼黃道十二宮之類的漫天幻想),那是個草木皆兵、有點知識的人都會害怕的年代。女大生的父親、知名物理學者在文革中被鬥死,而因為她自己關於太陽的論文,被下鄉到一個隱密的機構。在那裡,他們的任務是取得跟外太空生物最早接觸的先機。
當年的世界,是一個科技競賽的時代,各國都在使用各種方法與外星生物接觸。暫且不論真的接觸到後會有什麼變化,當時各國都明白,只要握得這個契機,等於得到一個先機,間接指向了更大的力量、權力。
這位女大生在偶然的靈感下,利用太陽反射,將訊號打出太陽系,並意外地得到智慧生物回應。這些智慧生物的位置非常近,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個星系中。他們有三個太陽,昇落的時間沒有規律,有時極炎熱、有時卻極酷寒,不利的環境使他們的發展受困,因此積極尋找宇宙中其他適合落腳的星球。在對世間失望至極下,女大生私自決定打出地球的座標,讓他們能夠過來。
相對於地球人,之後就將他們叫做三體人。
故事於是展開。

這部堪比史詩的巨作,並沒有所謂的「主角」,女大生只是故事開始的引,單單在這裡也沒辦法用三言兩語就說清楚它的情節脈絡(我剛剛嘗試打了一大落的大意,卻還是刪掉了)。作者強就強在,他宏觀可以非常宏觀(橫跨18百萬年)、細膩卻也十分細膩漂亮(人物的個性和相應的想法、決策;不同時代背景下民眾的心理狀態描繪),故事都在細節中進展,但是並不囉唆或拖泥帶水,每個細節、每條故事線像是一支支纖維,束起而導向某個大的方向。如果只是打出這個方向,真的沒辦法展現出每支纖維各自的故事以及相互牽連。
所以說實在的,想看故事的話,建議還是花多點時間看小說吧!這裡想要寫一下,我看這部小說的幾個震撼。



1. 黑暗森林
說真的,看了應該也有不少的科幻小說及電影,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即:「宇宙中能量為守恆」、「宇宙是一個黑暗森林」。想像宇宙是一個你看不見我我看不見你的黑森林,在這森林中你想要生存,只有盡可能躲藏自己不被發現,或是先發制人直接消滅對方。因為a. 宇宙的能量是有限的 b. 你不知道對方有無敵意 c. 你不知道對方在接觸過程中科技是否會突飛猛進到比你強。就算對方想要表達善意,你怎麼知道他不是騙你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發現有智慧生物->直接消滅。
到第二部結尾的時候,地球人終於發現了宇宙的黑暗森林狀態,對三體人威脅,除非他們停止侵犯,不然就要對宇宙廣播出三體星球的座標,以此來震懾他們。三體人也的確被嚇阻,同意地球人的種種條件(像是:調轉艦隊、傳遞他們的高科技知識)。
宇宙是「黑暗森林」這件事,在小說中是宇宙間的常識,只有地球人傻傻的,一直天真地想要和其他外星人接觸。
霍金從2010年開始也在演講中警告,地球人若想要跟外星人接觸,得要更加謹慎( http://www.space.com/29999-stephen-hawking-intelligent-alien-life-danger.html )

"We don't know much about aliens, but we know about humans. If you look at history, contact between humans and less intelligent organisms have often been disastrous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and encounters between civilizations with advanced versus primitive technologies have gone badly for the less advanced. A civilization reading one of our messages could be billions of years ahead of us. If so, they will be vastly more powerful, and may not see us as any more valuable than we see bacteria."


2. X維展開
這比較科學一點,不過是小說裡很重要的伏筆以及轉折,如果看過《星際效應》應該可以比較理解多維世界的概念。我們的時空是三維的,能夠掌握四維就是多了時間這一維,宇宙中還有五、六、七....的維度。不是處於那維的生物很難理解能夠掌握這麼多維度的感覺。像是螞蟻處於二維的平面世界,當他可能哪天發現了三維的立體世界,他會驚嘆世界的精妙;小說中就有發現四維氣泡的橋段,在四維的空間中觀察三維事物,就像身處三維的你在看一幅二維的畫,能夠看清整幅畫的種種細節、運筆,整體感的視野會讓原處的世界看起來非常不同。
宇宙中高科技的外星生物能夠掌握維度,他們在黑暗森林裡制裁其他生物的方法,就是讓對方「降維」。但是降低維度後就像是黑洞,會持續不斷地將四周的空間一起吸入。地球人知道,當宇宙發現了三體星球後,地球被發現也是遲早的事(因為兩個星系非常靠近),雖然地球人有得到如何防止被毀滅的提示,卻沒有完全理解。太陽系最後的命運,就是被吸入2D的黑洞,成為一張薄薄的平面,除非用光速,才逃離得了被吸入的速度。陰錯陽差得到光速船的最後的主角,就在上空看著太陽系漸漸變成平面,地球上的所有人事物、九大行星、太陽...最後都躺在這張巨大的畫上。
又壯麗又哀戚又悔恨,描繪得非常之好。


3. 人心啊
在這部小說中,除了落落長看起來很厲害的科學專業術語外,「人心」和「群眾心理」是作者很著重描寫的部分。除了各主角們不同個性不同心理跟不同決策的細膩,「群眾」的反應非常寫實而血淋淋。
印象最深的是,當末日之戰時,三體艦隊勢如破竹摧毀幾乎所有地球艦隊(當時因為地球的科技發展高速,而三體艦隊跨越了4光年,讓地球人沈浸在「我們應該打得贏這些400年前的艦隊」的假象,因而輕忽讓所有艦隊處在槍口上),逃離的艦隊在無邊的宇宙中,想到地球已不保且有燃油及食物需求。為了留有地球種子,先後對對方開火,剩的一艘艦隊蒐集了其他艦隊的資源,連死人的屍塊都蒐集作為食物。後來地球成功震懾三體艦隊不敢侵犯,親情呼叫僅存的艦隊回家,等他們回到地球的第一步,就是全部拘禁、審判:
「高貴」的人類怎麼可以射殺同類?「有道德」的人類竟然連人肉都吃?
當初逃離時,這些僅存的艦隊是全體地球人的希望種子,現在卻變成人人唾罵的牲畜。艦隊隊長冒著生命危險,廣播警告另一艘還未回程的艦隊:「這裡已經不是我們的家。」
非常血淋淋而且非常寫實的段落,看完後只覺得好沈重。群眾真的是這樣,沒有想想長頸鹿,都只想自己。另外,在主線劇情進展時,環境大背景也同樣在行進,一場場的試煉,更讓人感受到群眾的無知以及自以為是。
再度引一次霍金說的:

"We don't know much about aliens, but we know about humans."

相較於三體人能夠直接交流思想,因而沒有欺瞞、謊言,遇到重大變故也會選擇全體最大利益的選項。例如遇到星球毀滅、不可能讓全體都逃出時,為了保留三體人種子,就算裝不下所有人,三體人艦隊絕對會選擇、啟航。反觀地球人,光是討論「誰有資格逃出」的權力和科技爭奪戰中,就會先引爆一個全球戰爭,最後八成誰都不能走,政府乾脆先立法禁止所有地球人離開。
所謂的「人性」,雖然是地球人特有的特色和優點,但也是自私和思考狹隘的濫觴。



就像這小說在台灣所發行的名字:《地球往事三部曲》,落落長的三部巨作,看完彷彿跟著整個地球、整個宇宙走了一遭18百萬年。由於他的尺度之大,看到最後,前面的紛紛擾擾、打打鬧鬧,對整個宇宙甚至更大的時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
最後都將回歸源始。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地球就是這顆芥子,甚至只是芥子上的一個小疙瘩,但小疙瘩上的小小擾動,在微觀下展開,卻又大到能夠容納時空百川。我想這就是這部小說的概念吧!
看著滿天繁星,我想得不再只是畫布般單純的星空圖,而是在這些看得到看不到的星星上,還有多少更高等智慧生物,宇宙又有多遙遠多浩瀚。身為芥子上的一個小小微生物,怎麼可以再沾沾得意於眼前,自以為是萬物之首?
對於自然和宇宙,還是應該要謙卑。


Tuesday, November 25, 2014

翻山越嶺至馬西桑[1] by Salizan

大水窟山,八通關古道東西段分隔點

祖先
踏進新天地

asang daingaz[2]
翻過山谷 
翻過溪谷 稜線
翻過平原 翻過山頂

到達
祖先的新居地 馬西桑
早晨,太陽最慢照射、陰影籠罩的部落
後輩們的祖居地 馬西桑
來到

經過細竹
經過旁邊 黑熊
經過蕨 經過水蒸氣
asang[3]

踏進尋根之行
後輩們
--Salizan Takisvilainan
http://blog.yam.com/salizansak
--
[1]馬西桑:masisan部落名,祖父居住過的部落。布農語意為早晨太陽最慢照射到地方。
[2] asang daingaz:布農族人對祖居地稱呼。
[3] asang布農族人對部落的稱呼。

--
今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和玉里卓溪的布農族們愈來愈熟,也認識了許多志在山林的朋友。
和原住民爬山,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他們都非常熟悉這個地方、知道自己腳踏在哪塊土地上。跟登山社很不一樣的體驗,每晚必生火、必喝酒,打山肉是生活的一部分、鋁外架背包可以放形狀很奇怪的東西;但他們也長幼有序,有稜線、水線的概念,也有自己的過溪、過地形的方法。不由地想著,爬山這個東西,在我們來說是休閒、是運動,但對他們來說,卻是真真切切貼近的生活、是不得不的事情。在部落,有好幾個年輕人也曾在城市做過粗工,最後還是選擇回到部落。雖然相對賺得少,但生活相較之下舒適熟悉得多。在打耳祭時,看著跟我年齡相仿的布農朋友,能夠穿著族服,在祭典中流利地說著布農語。真的覺得,台灣雖小,但差異還是這麼大、這麼有趣。
真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新交的志在山林的平地朋友們,也是我從沒想過的一種生活方法。接動植物、地質歷史調查案上山,也安排自己有興趣的山的活動,像是部落重建、古道探查等等。因為都是愛山,幾乎整年在山裡也很怡然自得。在認識他們前,我總以為要以山為職業,就只能接商業隊伍、帶機關學校大隊上山;雖然這樣當然是賺錢比較快,但帶久了大概會覺得沒有意義吧。
開頭是新認識的布農朋友Salizan寫得詩,算是年輕一輩志在復興部落傳統、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的有為青年。很喜歡這首有山的意象在裡面的詩,而路途所經,也都是我曾走過的。在爬山的人看來,那些在山裡的感受分外鮮明;而那傳承的意味,我正慢慢學習體會。

Sunday, September 14, 2014

旅者

在花蓮出差的第三週,
終於有自己的時間和機會在大街小巷走走晃晃。
忽然回到隻身在歐洲的感覺。
那種對某地的陌生感,那種雙眼所見皆驚奇的感覺,
那種,沒有特定目標、隨性所欲、截然一身的輕鬆感。
原來這種感覺,在台灣也是可以達成。
這大概就所謂的微旅行吧(菸)。

想想在台灣的時候,
會有閒情逸致出門晃晃的,大概只會在台北、新竹熟悉的地方。
去外縣市,大都是為了山。
不過因此而跑遍了台灣大小鄉鎮,
也因此能看到那些杳無人跡的山林水域。

台灣的山真的很美。
經過這兩天的微旅行,這才發現,其實台灣的城市也不差。
當初甫從歐洲回台,第一眼映入眼簾的是灰色的天空、灰色街道跟灰色大樓,
只覺得高下美醜立見。
但現在以一種外人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應該熟悉的土地,
其實在很多巷弄街坊中,並不乏美麗的景色。
近來聽說愈來愈多外國人選擇台灣作為他們認識亞洲的第一站,
除了熱情友善的人情味、我所熟悉的美麗山林,
這些城市街道的風情,我現在也能感同身受地對他們介紹。

--
btw這篇是用ipad上傳,以此記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