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 2005

雲南回憶--【昆明】

    回到繁華大都市了。
    大陸的都市真的很先進,街道、造景、交通都規劃得很好,比起來,台灣亂亂的都市就失色得多。沒有摩托車的長嘯,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的自行車、無污染的電動車(光是這點我就很佩服大陸能夠做得如此徹底);大大的街道,光看就覺得寬敞舒服。昆明有一區規劃為步行區,車輛不得進出,有點像西門町,賣吃賣玩賣衣服,不過大得多,也寬敞得多;車子就走步行區底下的地下道,很是方便。
    古蹟錯落的昆明都市,把亭臺樓閣巧妙地安置在現代建築邊,卻不顯衝突。在昆明可惜只待了半天,和楊姊跟著地主小尤哥閒晃,好些舊東西都沒看到,倒把她現代的一面看了不少。
    素有「春城」美名的昆明,當真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高溫也不過27、28度,氣候乾爽不濕黏。花團錦簇是「春城」的產物。小尤哥帶我們到當地花市,一排排紅黃白紫的鬱金香、玫瑰和好多知名與不知名的花束,就這樣毫無預警地展現在眼前。雖然不是花的旺季,卻已足夠讓我們眼花撩亂了。


    那兒的花也便宜得驚人。雖然第二天要上飛機了,我們還是抵不住誘惑拿了紅白玫瑰各二十朵、百合兩束,也不過人民幣二十五元。小尤哥直說那裡還不夠便宜,但我們已驚呆了。回去發給自行車團員,大家一致贊它漂亮。
    步行區的入口處也立著幾座用花嵌成的動物像,我們到時正在嵌裝。看地上一大團一大團的花,還是忍不住又驚嘆一次。
    還記得當初看完《未央歌》,總難忘記那一個個宛如活在眼前的人物,也絕對忘不了那一首「玫瑰三願」。這次想到既然來到雲南,來到昆明,當然得去看看當時的「西南聯大」,在地圖上卻怎麼也找不到。
    不成連個遺址都沒有?
    後來問了姨丈,才知道是那所「雲南大學」的前身。「……昆明雲南師範大學和雲南大學只隔了條一二一大街,師大左側的文昌巷內是昆明理工大學,以師大為中心點的這一帶學區,一直到圓通山和翠湖公園的腹地,就是《未央歌》裡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及學生們活動的地方。……」看到四個大大的「雲南大學」紅字就聳立在眼前,興奮歸興奮,卻有些失落。果然想像和真實還是有差。他們常吃的聯大門口的早餐、小巷中的麵店、每有汽車經過必揚起的黃塵……這些令人懷念的事物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黑的柏油路、兩旁長排的綠樹。靜靜的翠湖公園在雲南大學門前顧盼生姿,引人入勝,卻怎麼也沒法填平我心裡缺少的那塊。
    在昆明的最後一晚,大夥兒果然又去喝到半夜。大概是幾天瘋下來真的累了,喝得又比平時多,回程時輕飄飄的走路都不穩,話也多了。
    真的醉了。醉在這山山水水,醉在這群可愛的人。總有一天,我會回來的。雲南。

雲南回憶--【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跟我想像很不一樣。本來以為是個鳥不生蛋的鄉下地方,沒想到是還挺現代的城市:大樓、大馬路、店家,樣樣不缺。不過跟其他大都市相較之下,還是淳樸簡單多了。路上車少,沒多少人,而且冷。這裡的導遊小芳姊說,冬天的香格里拉可以冷到零下二十度,漫天大雪紛飛那是更不必講的了。
    香格里拉跟麗江一樣,也有古城新城之分,不過跟麗江比,遊客、商店自然是少得多。這次去,古城裡正在大興土木,石磚木材遍地,看來也是想像麗江那樣把觀光業搞起來。城中跟麗江一樣有個四方樓,樓前一樣每晚都有唱歌跳舞的當地人,但是店家稀稀落落,晚上更是連路燈都沒有,倒是酒吧處處可見。
    雖然什麼都還沒建好,我仍喜歡這裡勝過麗江。
    在香格里拉上了兩個「海」,一個是碧塔海,一個叫納帕海。那裡都管高原湖泊叫「海」吧!深處內地,能看到真正的海的機會並不多。大理的「洱海」是這樣,香格里拉的「碧塔海」、「納帕海」也是這樣。
    去碧塔海前有一段八公里的山路,規劃得不賴,不許車子進入污染,只能坐他們提供的電瓶車。因為還是新景點,我們是第一個被允許騎自行車進碧塔海的團隊。八公里的上坡,最高到達海拔3700,姨丈說差不多是合歡山武嶺的高度,果然有點騎得喘不過氣。
    可是那裡卻美得像天堂。
    潺潺小溪,在綠茵茵的草地中流過;草地上開著不知名的紅、黃色小花,點綴得那麼恰到好處。遠遠那邊是高聳的杉木,再後面又是另一座山,一座疊一座。路邊岩壁上滲出來的泉水冷冽,洗洗手臉倒挺舒服。眼看是追不上前面騎得快的人了,我們後面幾個索性慢慢來,邊拍照邊玩邊騎車,還沒看到碧塔海就耗掉老半天。
    「碧塔」是藏語,意思大概是「編織美麗的布」。等真的看到了碧塔海,我實在也想不到比這個更好的形容詞了。湖邊上長著一大片一大片綠色的水草,一根根直挺挺地排滿湖面,真像一塊巧手編織的綠布。碧塔海的規模就比洱海小得多了,看得到對岸。雖然小,景緻卻不比洱海差。靜靜落在山中間的碧塔海,就像一滴山的眼淚,碧綠的,安靜而純淨。
    香格里拉處在迪慶藏族自治區裡,所以居民幾乎都是藏人,信奉藏傳佛教。金幡、轉經筒、馬尼堆……隨處可見。藏人信仰之虔誠,就算家貧如洗,只要有一點錢就會捐給佛寺。他們也嚴格遵守黃教規律,不偷不搶,所以遊客到藏區都很放心。小芳姊說,以前藏民的家根本是沒有圍牆沒有鎖,現在是因為外來人多了才安上的。
    葛丹.松贊林寺是雲南境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也是我們的旅遊景點之一。在小芳姊再三叮囑「不能帶帽跟有色眼鏡」、「左腳踏進右腳踏出」、「不能用手指佛像」……之後,我們才小心翼翼地跟著小芳姊進入寺中。
    寺裡沒有外面看起來那麼雄偉恢弘,暗暗亂亂的,還有老喇嘛一直叫我們捐錢禮拜。雖然我沒有信教,但還是用一種敬畏莊重的態度來看松贊林寺,老喇嘛那種態度,就覺得不大舒服。
    到現在我還是搞不懂哪個活佛是哪個,雖然在那邊看了照片聽了解說,還是一頭霧水。還看到了用手捏的酥油花、很大的金色大佛像,跟很多張解釋輪迴的壁畫。基本上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天堂下地獄」等等跟佛教(甚至是任何宗教)勸世寓言很像的故事。其實宗教不過就是勸人為善嘛!信什麼都好,只要保有善心,人人都可以是活佛。我是這麼想的。
    五四哥的老家也在香格里拉。離開這裡的最後一天晚上,大夥兒一起到他家喝茶聊天。五四哥家是典型的藏族房屋:獨棟兩層樓,加上一圈一層樓高的圍牆,整個就是四方形;整棟屋由木頭打造,牆邊、屋簷則雕著藏族傳統花邊花飾。喝著酥油茶、青稞酒,吃著五四哥家裡準備的烙餅、奶渣、麻花。他們的青稞酒是自己釀的,不辣好入口,一不小心喝太快,飄飄然的。
    到了藏區,喝喝青稞酒是一定要的。除了私釀的青稞酒,那裡有牌子的就是「藏香醇」了,36°多,只能喝好玩的,沒法喝太多。五四嫂倒是酒國巾幗,一口一口都乾,實在豪爽!不過對身子不大好就是。小尤哥就再三叮嚀,白酒傷神經不要多喝,啤酒傷胃倒還好。真是這樣嗎?不過一趟出來玩,玩得盡興最重要,就不要想太多了。
    最後一天了,五四哥不跟我們上飛機回昆明。機場送別,不免有點感傷。小芳姊也來送機。她真是個漂亮的藏族姑娘,及腰的長髮盤成髻,黝黑的鵝蛋臉深遂的眼眸。如果不跟我們說,還真猜不出她已經有小孩了。
    揮手道再見。五四哥信誓旦旦地說,只要我們有機會再來,他一定招待到底。當地少數民族的熱情一路上是見識不少,卻在五四哥身上得到最深刻的體驗。


……這美麗的香格里拉,這可愛的香格里拉,


我深深的愛上了它,我愛上了它。……

Monday, August 1, 2005

雲南回憶--【麗江→香格里拉】

    先去虎跳峽開開眼界。「……萬里長江地一大峽谷。橫穿於哈巴雪山與玉龍雪山之間,因猛虎躍江心石過江的傳說而得名。……」
    長江氣勢真夠壯闊的!翻攪騰躍的黃色大水,像猛龍般急欲吞掉跟前的所有事物。站在江邊,一陣沁涼,把大太陽下的暑氣沖去不少。說真的,看久了真有如五四哥說的那樣,有股魔力讓人想跳下去。
    虎跳石是看不到了。水大,把石頭淹住了,只有在水花稍退時,才能隱約看到石頭的些微樣貌。老虎能靠著這塊石頭,從這山跳到那山,也是厲害。距離可不近!到底是傳說中的故事,但光想像猛虎站在石上四下顧盼,氣勢威猛的模樣,就覺已不虛此行。
    坐車到小中甸,就準備騎自行車上舊名中甸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一詞,是1933年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在小說《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中所描繪的一塊永恆和平寧靜的土地。是個有雪峰峽谷、金碧輝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廟宇、被森林環繞著的寧靜的湖泊、美麗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詞是迪慶中甸的藏語,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環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


    沒看過《失去的地平線》,人倒是身處書中世界。下了車,就來了一吉普車的藏人為我們獻哈達。雪白的哈達披在身上,頓時有到了藏區的感覺。私釀的青稞酒也獻上來了,一口喝乾,豪氣頓生。本來有點冷,酒一下肚,也暖烘烘的。
    順著大道上路了。可惜的是,騎了沒幾公里就下起大雨。但反正只是平路,我們好些人還是穿上雨衣繼續上路。
    「騎進香格里拉!」聽起來多棒!
    下雨真的挺難騎車。斗大的雨滴不留情地落在臉上、手上、身上,泥土和著雨水也倚著輪子濺上褲子衣服。兩邊風景很棒,尤其又籠罩在濛濛雨中。遠遠的山只剩朦朧的形狀,在灰白色的霧裡若隱若現。可是這時卻沒心情仔細多看,騎車要緊!
    好不容易到達香格里拉,手都凍得發抖。好冷,可是好爽!

雲南回憶--【麗江】

    麗江,一個坐落在現代化城市中的石磚古城。我們在濛濛細雨中造訪,在濛濛細雨中離開。她依然安靜,有如江南小家碧玉,不多話,只等著過客用時間一探究竟。曾慘被祝融肆虐的麗江古城,在上頭領導的大力整修規劃下,儼然就是高原上的江南小鎮,環城小河、楊柳棵棵……在四周包圍的大樓、柏油路間,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卻又融得那麼恰到好處。
    難得!
    但總是有遺憾。整個完全商業化的古都,商家、酒店、酒吧充塞在磚街古巷中,大大沖淡了該有的純樸,換上的是商業人的算計頭腦。罩上一層金絲銀絲的面紗,多了新意,少了自然。
    觀光客正是罪魁禍首。


    但,我又能說什麼?畢竟我也是千萬觀光客之一。麗江古城平均每天遊客量高達四萬人。想想這一個小小古城,她是怎麼擔起這幾萬人沉重的腳步,而依然守身如玉?她又怎能在這多少蝗蟲肆虐後,保持她清麗如故?難,難!
    想起了《巴爾札克和他的小裁縫師》,周迅演的鄉下姑娘,樸拙如一璞玉,自然不造作,卻沒多大文化。男主人翁看上這點,知道她值得雕琢。但等她有了知識,慢慢開始嚮往外面的世界,悶聲不吭地整理行李就自己跑到城市裡去了。這結局或好或壞,單看個人想法。勇於追求不實際的夢想好,還是不如無所求地在鄉下安享日子好?
    想起這故事沒多大原因,只是身在麗江。
    商業化倒也有商業化的好處:晚上不會沒去處。一家家酒吧沿河而設,只要還有客人就不歇業;紀念品店也開到十點、十一點;城中四方街每晚更是笙歌陣陣,人人穿著傳統服飾,圍了個大圈跳舞唱歌,熱鬧非凡。不用說,每當夜色降臨,觀光客們不約而同塞滿條條街巷。晚上的麗江別具風貌,愈晚愈是如此。在麗江住了三個晚上,天天跟大夥兒上酒吧,不到十二點不回酒店睡覺。晚上,小巷裡路燈不多,整條街上只有我們幾個在走。沒有賣東西的吆喝聲,沒有遊客的喧嚷,安靜得滴水都聽得見。看著緊閉的店門,我常想像著那裡面住的是怎樣的人,他們又是以怎樣的眼光看我們這些外來客?我們驚擾了這個小城,也給她帶來了財富,她該恨我們?亦或是愛我們?
    夜裡的麗江,適合深思。
    在麗江的第二天,還是走了必去的觀光點:玉龍雪山。當天早上就開始下雨,心情感覺很煩。一下雨,天就開始冷,又沒有大外套,只好縮在雨衣裡保暖。也因為下雨,在雲杉坪上本可以遠眺到玉龍雪山,只好改成看霧氣中的雲杉。很漂亮,很有一種走國家公園森林步道的感覺,好像身處雲中,跟雲一般高。但還是有些許遺憾。


    下來後在白水河邊停了一下。這是從玉龍雪山流下來的大河,是雪水溶的,很冷。當地有種說法,如果男孩喜歡一個女孩,能為她站在白水河中十分鐘,就能證明他的真心。有另一說是能用白水河的水洗洗手,賭運就會特好。第一項是不敢試了,大家倒是爭先恐後地到河邊洗洗手。
    河中站著幾隻粧得五彩的牦牛,專供遊客騎上照相。牠們早都習慣了這樣的溫度,並不算什麼。然而讓我敬佩的是那些幫遊客拿照相機,站在河中照相的當地人。為了賺錢討生活,也真是夠辛苦的了。
    有機會到旁邊的新城繞了繞。沒什麼,不過是個現代化的城鎮,沒受到古城觀光發達的影響,以自己的步調悠閒地走著。還蠻喜歡這裡的,在這裡比在古城中感覺自在。

雲南回憶--【劍川→麗江】


    跟昨天一樣,早上平路,下午上坡。
    抓到節奏就好騎了,也跟自行車熟了。上午平路30公里,景色依然漂亮。這段路較少車,放心許多。一路上不時會有當地的小孩子對我們大叫「Hello!」、「Hi!」次數頻繁到讓我一度誤以為他們當地打招呼就是這樣發音。後來小楊哥說了,原來這樣騎自行車旅遊的通常都是外國人,所以他們才會用簡單英文跟我們打招呼。
    一路上也碰到很多穿著傳統服飾的白族、彝族、納西族人,大都是中年以上婦女。漂亮是稱不上,卻別有一番風味。他們人也都熱情,雖然跟他們不大能溝通(只會講雲南話跟他們族的話),看到我拿著照相機,都知道笑笑地讓我照,照完還會問我好不好看。
    在一些像是麗江、虎跳峽等觀光客較多的地方,受商業影響,一些當地人會特意穿著傳統衣服讓人照相,以此賺錢。也不能說這樣不好,畢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點錢對我們這些觀光客來說也不算什麼,但總是看不慣。
    其實這樣著實矛盾。我們既希望能看到當地最原始的面貌,又希望他們的生活能有所改善。當地人也要討生活呀!麗江古城已被規劃得十分完整,石板地、石橋、環城小河,和一家家高級旅店、紀念品店。真的是方便,生活水準也頗高,但就是少了些什麼。原始風貌吧!我想。這點,寺登街那兒就比這裡強得多。沒有華麗的旅店餐廳,沒有帶著大把鈔票的觀光客……少了裹著商業甜美外衣的寺登街,那裡的古樸誠摯卻更吸引我。
    大陸發展得很快。香格里拉的古城也已經在搬磚運石,想是要像麗江這樣整個搞起來。很快,我看不出個一兩年,香格里拉古城裡也會都是滿滿的觀光客。寺登街可能慢點,但遲早也會演變成這樣。該覺得悲哀嗎?還是該慶幸當地能有更好的生活?我只希望下次再度到訪時,能夠再看到對我展開真摯笑容的人們。
    下午13公里的上坡,騎了4公里多開始下大雨。其實也真的累了,可是挺不甘心這樣半途而廢。再怎麼說昨天也都熬過來了。在旁邊的楊姊姊也是這樣想,但還是好說歹說給後面的小尤哥趕上遊覽車。
    好像真的有點任性了吧!對於想要全程騎完這件事。被小唸了一下。後來還是下車走了一段。兩旁是粉紅跟白色的土豆花田,剛下過雨,遠點就霧茫茫一片,看看心情也好多了。那裡管馬鈴薯叫土豆,品種也跟台灣不大一樣。這一路上幾乎餐餐有土豆,比台灣的結實,口感脆,他們常常是切成長條狀跟辣椒炒,很不錯吃。
    還是有人騎完13公里上坡。下坡下過雨太危險,就都上車了。
    小楊哥在這裡跟我們分別。他們大陸的導遊有地區性的,各有各的專長區,考試聽說也很難。難怪他能夠對每個古蹟、風景區都有問必答,腦袋裡資料一堆。有點捨不得,畢竟他也陪了我們好多天,還下來跟我們一起騎自行車。
    說了再見,轉頭,麗江古城正聳立跟前。

雲南回憶--【大理→劍川】

    上山路了。我們走的是舊滇藏公路往麗江,車少,因為路比較長。早上一段36公里的平路,下午才上山,走33公里。
    昨天這樣騎,有種骨頭都快散了的感覺,可是想想難得來騎自行車,又不想要「上車睡覺,下車尿尿」,還是打打精神,騎了。行前在鄧川吃了陪遊五四哥推薦的牛奶煮雞蛋,挺香不錯吃,就是牛奶太甜。鄧川那兒的特產就是乳製品,真該在那裡待久點!
    平路上,兩旁淨是寬闊的綠色稻田,點蒼山像是剪影那樣貼在遠遠天邊。天氣涼涼的,不熱。只要手膀不痠痛,真的是挺舒服的。上坡可累人了,第一次騎這樣陡的坡路,實在受不了。那裡又有點海拔,總覺得喘不過氣來騎,反倒感覺不到痠痛。索性下來用牽的。這樣反而比較快,休息一下再繼續,慢慢倒從最後一名往前跑了。
    可怕的反倒是下坡。


    有上坡自然會有下坡,下坡也是陡。用盡力氣騎完上坡,下坡時一直覺得龍頭要抓不住。旁邊山谷可高了,一直覺得隨時會摔下去。那裡又多大巴士大卡車,愛按喇叭愛超車,精神一不集中大概就會給撞上。整段路精神緊繃,還好是安全騎完。
    到劍川前繞進沙溪寺登街,看茶馬古道。所謂茶馬古道就是古時候運茶運馬的商道,由所謂的「馬幫」運貨。褐黃色的泥土地、土磚房子、小小的木頭城門……那裡的基底色調就是泥土黃,不假修飾,古意十足,沒有受商業化污染。真的是漂亮。


    那裡有間釋道佛合一的廟,正對面是一座大戲台,四周空地。幾個孩子跑著嘻鬧,老人三三兩兩坐在門前閒聊。斜前方一棵大樹,遇風葉子隨之飄落,像極了染綠的綿綿細雪。站在當中,真有股衝動想要就此留下。

雲南回憶--【大理】

    轉搭兩次的飛機,又要坐近五小時的車從昆明機場到大理,大家也都累了。除了幾個聊天的人外,都睡了。外面的天很漂亮。不像台灣都市受光害影響,天邊是怪異的橘紅色;這裡真的是「藍」。從天藍、摻著白雲的牛奶藍、靛藍,慢慢到夕陽西下的紫藍色、墨藍色,最後是點綴的閃閃星空的黑。這才配得上叫「天空」!那兒的天氣也迷人得很。那時一出昆明機場,燦眼的陽光馬上擁抱我們一行人,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熱」意。熱而不悶,舒服!
    現在回想起來,在我一踏上雲南這土地,我就已愛上她了。
    到大理古城也晚了,但精神卻異常好。大概因為是第一天,也大概因為想到金老的段譽。山茶花、鎮南王府、天龍寺……一一在我腦中跑馬燈地轉,卻怎麼也沒法跟眼前的古城合而為一。畢竟是想像的東西,如果硬要湊合著真實,反倒失去了它本有的韻味。
    累歸累,晚上還是跟大夥兒跑去有名的「酒吧一條街」喝酒。生平第一次這樣灌掉一瓶500ml的啤酒,微暈。後面幾乎天天這樣玩,倒把酒量練了起來。後話,且先表過不提。
    說到酒,這倒是我第一次這樣正正式式地坐在酒吧喝酒,以前只敢淺嚐。水果酒喝得最多,像是葡萄酒、梅酒,比較甜好入口;啤酒就少了,因為小時候對台啤的味道有不好的印象。雲南這兒,有當地的「瀾滄江矮砲」、「風花雪月」跟「大理10℃」,便宜。「青島」跟外國牌子也有,但較貴就是。這裡的啤酒比台啤淡,麥子味香,喝了些就喜歡上,回台灣後又不習慣台啤的味道了。說到「風花雪月」,此行去了才知道,原來這是當地白族流傳下來的四種特殊風景。1962年,作家曹靖華曾寫下這首詩:「下關風,上關花,下關風吹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以這麼美的風景當典故,現卻衍伸為男女情愛之事。男女之事我是不懂,或許真是那麼美不可言,才有此一說法,那我也未可知了。
    此行我們是以半騎自行車的方式走上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這條雲南最熱門的線路。第二天早上小遊了一下大理古城,下午就騎車出發往三塔、洱海去。
    第一天騎車,頗不習慣。雖然都是平路,但以前沒這樣騎過,這次一騎就是30公里。想當然,手臂、肩膀僵硬,屁股也巔得痛,腳卻沒啥感覺。一行由當地來幫忙的小金哥領隊、小尤哥殿後,陪著我們騎。我們這團大概分一半,前面是訓練有素的一批常騎單車的,後面就是我們這些新手。整個十一天的行程下來,我從怎麼變速都還不懂的小笨蛋,慢慢對我那台租來的自行車產生了感情。
    大陸這裡自行車是很常見的,差不多就像台灣的摩托車。很多大城市都禁止摩托車進入,第一污染空氣,第二易有交通事故。城市中於是只會看到汽車、自行車,跟時速頗慢的電動車。這樣倒也好,空氣跟噪音污染都少了。這等到了昆明感覺更深刻。
    到崇聖寺看著名的三塔。「......崇聖寺為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王家重要佛寺。……主塔千尋塔高69.13米,為十六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建於南詔勸豐佑時期(公元823-859年);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為十級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建於大理國時期(公元十二世紀)。……今寺毀塔存……。」門票上的介紹,稍摘錄片段。導遊小楊哥的介紹更為詳細,但太多了又沒帶筆,記不下。
    其實也不用記下什麼了。看著就要碰到雲端的三塔,那高聳的氣勢,不禁讓我構想起大理國全盛期的繁榮景象。那麼高的塔,究竟是由怎樣的工匠們一磚一瓦的鑿建而成?以現代的技術或許能輕易達到,但在一千多年前的簡陋工具前,古人們是怎麼克服種種困難,建出如此龐大的建築物?想到這裡,我又不禁對古人的智慧與勇氣肅然起敬。


    問起金老小說裡的「天龍寺」,小楊哥「噗哧」一笑,說那到底還是杜撰的,但聽說有計畫真要建個天龍寺,就在崇聖寺後面,還找了金老來題匾額。一聽悵然若失。
    上洱海前先經過喜洲小鎮,那是一個淳樸的小漁鄉。小楊哥帶我們參觀了白族的特有住房:「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其實到底整個鳥瞰圖是怎樣我仍弄不清,只覺得很大又繞來繞去。我對那兒的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刻得之複雜的屋簷。雖然油彩早因年代久遠而斑斕,仍可以感覺到當年之華麗。那戶的主人指著白牆說,本來該有壁畫的,因為文化大革命怕被抓,都削掉了。當真可惜。
    又騎了許久才看到洱海。只在地理課本裡出現過的名詞忽地現於眼前,很興奮,拿起相機猛拍。洱海很靜,很漂亮,在夕陽下更是多了些嫵媚的紅暈。那裡人都管這些高原湖泊叫「海」,深處內陸,自然不像台灣有那麼多機會看到海,聊以自慰吧!但洱海真的是大,看不到邊。或許在當地人眼中,他們真認為這就是真正的海。

雲南回憶--楔子


    從雲南回來後,胸口就悶得慌,想寫點什麼。淳樸的居民、柔媚的葫蘆絲、唏溜溜的過橋米線、大片大片的點蒼山……每一樣每一樣都深深撼動我心。人對前世都是不復記憶的。轉世輪迴間,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隨著那碗稠稠的孟婆湯,消逝在自己的記憶深處。但如果真要說,我上輩子一定生在雲南。


    許多國樂曲都跟雲南有關的:《難忘的潑水節》、《版納風情》、《雲南山歌》、《雲南回憶》……葫蘆絲、把烏這些特殊樂器也愈來愈常見於合奏或絲竹中。它們柔美的音色、獨特的民族風格,讓欲詮釋西南這塊淨土的作曲家們找到一種無可取代的特殊色彩。
    一種近乎琉璃般的透亮黃綠色,如果要我形容的話。